图2 大鲵的两个主要鉴别特征:体侧有明显的肤褶;眼小,无眼脸
大鲵是有尾类里最为原始的类群,根据中国科学家近期的化石发现,大鲵的祖先在 1.6 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就已经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了,经过 1 亿多年的演化,它们的形态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大鲵在地球上经历了多次的物种灭绝事件,挺过了让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而存活到了现在,然而,因为大鲵的肉味鲜美,在近几十年里被人类大量捕捉,已经濒临灭绝,目前除了人工养殖的种群,我们已经很难在野外发现它们的身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人类的贪婪比小行星的撞击还要致命。我真诚地希望我们人类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再去捕捉大鲵,让它们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繁衍下去,直到下一个亿年。
第二个类群叫小鲵(Hynobiidae),比较出名的物种有新疆北鲵、安吉小鲵等。反应快的朋友可能就会问了,小鲵是不是大鲵的弟弟呀?其实这么说也没有错,小鲵在进化亲缘关系上与大鲵还真是亲兄弟,但它们早在 1.6 亿年前就已经分家了,呵呵,说起来这两个兄弟的关系还真的挺远的。小鲵在形态上与大鲵有一点相似,但个体较小,一般成体在 20 厘米左右,最大也不超过 30 厘米,所以一些人会把它们误认为是没长大的大鲵,叫它们小娃娃鱼。其实小鲵除了个头小,与大鲵还有一些重要的区别,就是身体侧边没有肤褶,眼睛比较大且突起,像我们常见的青蛙眼(图3)。
图3 小鲵的主要鉴别特征
小鲵动物喜欢凉爽的环境,所以常常生活在海拔较高的溪流、水塘和植被茂盛的陆地。小鲵家族全世界大约有 60 多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中亚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我们中国有小鲵物种 30 多种,是小鲵物种分布最多的国家,四川、云贵地区的崇山峻岭中,新的小鲵物种还在不断被发现。如果你在爬山时发现了类似的动物,一定要认真拍好照片,说不定下一个小鲵动物的新种就是你发现的哟!
第三个类群叫蝾螈(Salamandridae),比较出名的物种有香港瘰螈、无斑肥螈等。这个类群全世界有 100 多种,中国大约有 18 种。蝾螈科的动物个头和小鲵科的动物差不多,也有双大眼睛,对一般人来说还真不好区分。在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你把你发现的动物翻过来,如果它的腹面到尾部都有红、橙、黄色的斑块或线条,那么就不会是小鲵而应该是蝾螈了(图 4 )。不过要声明一点,这一招只对中国产的蝾螈有效,因为产于欧洲的一些蝾螈科的物种,它们的腹面是没有色块的。你可能会问了,为什么蝾螈的腹面有色块呢?是不是有毒?你想的没错,蝾螈腹部的色块在生物学上叫作警戒色,是告诉想捕食它们的敌人,我有毒,你最好不要吃我。蝾螈皮肤里有一些含硫的化合物,所以闻起来有一股洋葱的味道,这些化合物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大家一定不要轻易尝试去吃它们。但是,这些有毒的物质却也是良药,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生会将蝾螈制成治疗皮肤病的药物,据说效果非常好。
蝾螈类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所以大家在野外常常能见到,一些商人有时也会捕捉它们来当宠物出售。虽然蝾螈不如大鲵那样濒危,但希望大家在野外见到它们时,不要打扰它们,让它们继续快乐的生活,一定哟!
图4 蝾螈科物种的鉴别特征。一般腹部都有明亮的色斑,是一种表示有毒的警告
* 后台回复 中国两栖类可获取其公众号二维码
文丨张鹏(中山大学)
编丨达叔
文章已获授权,请勿随意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