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股权投资

私人股权投资

私人股权是指未在股票市场上市交易的公司的股权。这种类型的股权与股票性质不同,投资回报周期也较长。拥有该股权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如果要出售该股权的话,必须在没有传统交易市场的情况下找到买家,所以其投资退出的方式一般是首次公开发售(IPO)。已经有一些努力试图建立私人股权投资之间的交易市场,以便利私人股权投资之间的清算。例如GENESIS交易所,在温哥华组织一个每月举行的私人股权拍卖。但是成效不是很明显。

以名词来说,基金本身的含意就是集结众人的资金组合为一个团队来投资,一般大众在银行所能购买的共同基金(Mutual Funds)就是这样的操作,只不过面对大众,共同基金的投资标的必须相当明确,也不能投资太有“创意”的内容,所以大抵都是做有公开市场、流动性佳的股票(所以称股票型基金)、债券(债券型基金)等[2]。

私人股权投资公司主要通过三种方式退出并获得投资回报:首次公开发售股票(IPO),出售公司或与其他公司合并,或者是对公司进行资本重组。未上市的股权可以直接出售给投资者(私募发行)或者其他专门做次级收购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2005年估计全球共有1350亿美元私人股权投资,这一数据比上一年度高出了五分之一,这是因为全球收购市场的信心提升。而在其中收购基金的比例逐渐上升,从五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而早期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比例则逐渐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诈欺案中有骗徒利用私募基金、私募股权的名义进行诈骗,然而其本质完全无关只是借用这些名词,私募并非是“私下募集”之意,绝非几人私自做些收款就为私募,各国主管机关对于有资格进行私募和有资格投资私募的主体,都有金融严格法规限制必须取得许可和经历特定程序,在正规有法定效力的契约环境和金融机构下运转,此类诈欺案的成功多半是建立于民众对于私募知识的一知半解和认为隐藏巨大获利的神秘感,因为财富高门槛限制,长期以来被视为社会顶尖富人和权贵间的游戏,营造出了升斗小民以为这领域隐藏神秘巨大获利。[3]然而真相是私募并非总是赚钱,瞬间公司消失血本无归的案例甚多,也因此各国不倾向开放平民小额参与的主因,也有许多蓝筹型公司的私募活动年报酬率不过4-5%但是能容许较大金额投入,所以外界的各种传说与印象其实多半是肇因于一知半解。

相关推荐

如何通过手相了解断掌的测算方法 什么是手相中的断掌及其特征
凌云仙迹
365视频直播

凌云仙迹

📅 07-16 👁️ 7313
航班延误的原因有哪些?一般分为5点
365视频直播

航班延误的原因有哪些?一般分为5点

📅 08-02 👁️ 7587